日前,泉州惠安縣外經貿局、惠安石雕石材同業公會負責人來到廈門海關,送上書有“務實高效揚閩海,廉潔勤政守雄關”的錦旗,代表全縣石材業戶對該關提供貼心服務,給企業帶來實其實在效益表示感謝。在廈門海關全力支持和石材行業的共同努力下,廈門關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材商業基地和世界性石材物流交易中央。1-10月份,廈門口岸進出口石材899.57萬噸,總值達25.82億美元。
泉州惠安縣是全國最大的墓碑石加工出產基地,其墓碑石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其中日式墓石占日本市場的60%以上。調研中,該關發現很多墓碑石出口企業對該類商品的歸類不了解,造成申報不規范不同一,好比將石制品申報為墓碑石刻品,而二者的退稅率是不同的,企業的申報錯誤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通關速度。為此,該關主動聯系惠安縣委、縣政府對該縣出口的石材雕刻產品進行預歸類,編寫了《墓碑石刻品出口商品歸類手冊》,具體先容日本、歐美、韓國、東南亞、港臺等地常規墓碑整套雕刻品的配套情況及其中雕刻部門和配套角型、墓埕板材的加工狀態,明確相應的歸類,并通過政策宣講、召開企業座談會、提供專家咨詢、在海關主頁予以宣布等方式及時向企業進行告知,匡助企業進步申報的正確性。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上半年,全國最大的石材加工基地——南安市水頭鎮石材進出口業務泛起一定程度萎縮,而一些新制作工藝、加工方法的泛起也對海關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廈門海關及時“走出去”,前往水頭鎮開展石材專題調研,實地了解了福建東升實業有限公司、南星大理石有限公司等石材企業外貿進出口情況,聽取企業對通關工作提出的意見建議,實地收集相關資料,解答企業疑問。為了使水頭鎮的石材工業得到高效、便利的物流服務,匡助石材商業客商節約本錢,廈門海關支持企業在水頭鎮設立了關區最大的石材公共保稅倉庫,并就通關模式的選擇、企業保稅經營治理軌制、中期核查和年度盤倉軌制等對企業予以及時提示和指導。
此外,對廈門高時石材、康利石材等多家大型石材加工企業,廈門海關實行預約加班、電話預歸類、開辟專門服務通道、優先技術查驗等多項便利措施。以高時石材為例,因為海關對其進出口的石材基本采用技術查驗模式,每年可為企業節省堆場、滯箱費等相關用度四十余萬元。
一年一度的中國(廈門)國際石材展是全球第二大專業石材博覽會,為我國石材企業提供了重要的購銷平臺。為確保國外參展品順利參展,廈門海關專門成立會展監管小組,推行“提前報關、縱貫驗放”舉措,對進境展品實行存案、入口申報、現場監管、展品留購、轉關、退運、結關、核銷“一站式”服務,展商在貨未到前即可憑博覽會主辦單位確認的展品進館清單、保函等資料報關,展品報關單即到即辦;同時在貨物到港后,由進境地海關加封海關關閉直接運至會展中央,參展商卸貨布展的同時,海關同步監管。
新聞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