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跟隨閆振國來到他的生態園——內丘縣南賽鄉北賽村公子峪生態園。山上成片的果樹郁郁蔥蔥,山腰一排窯洞式餐廳內人頭攢動,山腳下還有陸續趕來的游客。
“天氣炎熱,很多市民進山消暑度假。”閆振國說,過去挖山鋸石板,越挖心里越空。現在治山賣風景,錢越掙越多。
北賽村有耕地600畝,人均不足2分地,山場卻有4000畝。由于這里土地瘠薄,干旱少雨,過去曾是“光山禿嶺和尚頭”。和閆振國一樣,十幾年前,村里能干的青壯年開始上山挖石頭、鋸石板。
少數人的腰包鼓起來了。然而,山場卻變得千瘡百孔。有一次,閆振國去前南峪收石料,看到人家的山場上全是果樹,一袋栗子能賣五六百塊錢,心里很不是滋味。“咱也守著山,為啥只能賣石頭?”
經過一年多的籌劃,2006年初,閆振國頭一個放下做了多年的石板生意,在村東承包了500畝荒坡,挖溝,墊土,種樹。轉眼間,幾年積攢的幾十萬元就花光了。當時,正值市縣鼓勵生態建設,他爭取到太行山綠化補助、現代農業項目資金等支持,綠化面積一點點擴大。2013年,他就勢建設生態園,搞農家樂,發展生態養殖。去年,閆振國收入近50萬元。
在他的帶動下,村里陸續有4個搞石板生意的老板也加入治山行列。周邊村莊的群眾也都開始治山,如今,北賽生態經濟示范區輻射6個村,面積達1.5萬畝,栽植果樹60余萬株。
據南賽鄉鄉長劉飛介紹,隨著全縣生態建設工作的推進,原來遍布全鄉的小石板、小石材廠全部關停,取而代之的是生態園、農家樂。目前,全鄉已建成規模生態園8家,發展農家樂10家。
來源:邢臺日報
客服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