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供過于求的石材市場中,若想要再開辟一個大板市場,無疑是難上加難。出乎意料的是,一心想要自救的中閩卻在其改建中引入了大板區。然而,該大板區卻在定位上巧妙地鉆了“市場漏洞”。
“我們將這個大板區定位為水頭唯一的、專業的國產大板區。”陳少博告訴《海西石材》雜志,既然要打造一站式采購市場,那么大板就不可或缺。目前水頭大板市場的飽和狀態是眾所周知之事,突破點在哪?陳少博也一直在尋找。直到去年10月份,這個點終于被他找到。
“在水頭,早期專注于做國產大板的市場本來就不多。加上隨著租戶的流失,他們選擇了改變這條路線,既做國產也有進口。為何改變?并不是因為國產大理石沒有市場,而是策略問題。從定位、管理、服務,這些都跟不上時代變化,滿足不了租戶的需求,租戶大面積撤退,導致市場大量店面空置。無奈之下,只能向進口大理石靠攏。”陳少博告訴《海西石材》雜志,隨著國產大板市場的“變質”,水頭已沒有專業的國產大板市場。
事實證明,“國產”屬性契合了中閩長期以來的定位和形象,加速了中閩·國產大板區的對外影響力。如今,國產大板區已投入運作兩個多月,擁有國產大板商戶20多家,出租率已達七成。這樣的招商速度并不出彩,但在陳少博看來,這是理想狀態。“現在我們并非求快,而是求精。在我的構想中,每個品種計劃只招一到三家商戶,既做到全,也要求精。這樣在多方面地滿足采購商采購需求之余,也緩解了商家之間惡性競爭的局面。這同樣也是中閩重新定位的原則。”
運行初期,國產大板區實現月銷量達3萬平方米。同樣不是一個讓人驚喜的數據。這給了中閩市場部更多努力的空間。“這兩年石材從業者生存壓力大,作為市場管理者,我們需要告別過去放養式的管理,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將服務做到位,做全面,其中包括在市場運行初期的銷售環節。”陳少博說道,在他們的團隊中,有專人負責線上推廣,在網站、微信等石材圈里宣傳租戶信息,并為租戶收集客戶的采購需求。
在“中閩石材城”這一有著近400人的微信群中,每時每刻都保持著活躍而暢通的互動狀態。而他們圍繞的主題只有一個——石材信息。“比如,某采購商需要什么石材品種,可在群里直接輸入‘誰有+石材品種’,后臺就會自動回復。或者直接詢問,馬上就會有商戶回復,為提問者解答或推薦。”陳少博對《海西石材》雜志說道,這些看似簡單的服務,不僅有助于租戶的銷售,也帶動了整個中閩的市場氛圍,增強了租戶之間的凝聚力。
“整個中閩市場部都在用真心實意與全心的精力讓中閩市場火熱起來,我們相信能讓它在這個行業里面重新找到市場地位。前提是我們自己要先改變。”陳少博說道,時代在變,市場在變,我們唯有改變,才有生存的余地。如果還是老觀念,只負責招商,招進來的租戶放任不管,那么這個市場早晚是會失敗的。不管是賣商品也好,還是做市場也罷,必須要讓管理和服務同樣精彩。
全新理念、全新模式、全新平臺、全新面貌。這一場為復活而展開的革新,能否再一次贏得租戶的信任?贏得業內的口碑?重新找回屬于中閩的市場地位?拭目以待吧!
客服熱線:











